这次Altam应该是吸取了车上扯话题的教训,倒还算介绍的有模有样。
“我在S3系列主要负责了控制器的设计部分,包括了一部分传感器回馈机制和精度计算下的形变位移结构,目前感兴趣的方向是机械结构实时力传导及操作响应,包括大重量以及高精度等参考指标。具体结构设计方面有三个草稿图,可以根据情况讨论,包括结构部分和电控部分,算法部分因为缺乏具体数据库支撑我的算法和改进,还在摸索当中。”
在座的几个业务负责人,有的点头,有的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
可惜,熊孩子到底是熊孩子,Altam作为收尾,很郑重的加了一句。“另外,强调一下,我是彭苒的儿子,是的,就是你们觉得听过的那个彭苒,蓝湖资本创始人,另外也是元总的好……朋……友。作为一个有背景后台的人,希望大家能够公平跟我相处。”
第一次见识这种说话方式的众人,毕竟没有元涟漪那种管理表情的功力,要么像Lisa一样夸张的瞪他,要么抻着脖子仿佛打鸣打不出的公鸡一般,研究着到底有后台和公平是怎么联系到一块去的!
不聋不哑,不做领导,元涟漪纯当没听见,让他们自己再去磨合。
但有一点还是需要强调一下。“Lisa后面记得跟法务团队帮助Altam梳理一下,不要有S3系列的侵权隐患。”
再把节奏拉回正轨。
“好,下一件事,跟常院士的项目现在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结束。常院士的项目只是设定在了国产机器人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上,但不意味着只会有一种常院士造的机器人。所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失败。我常说,只要我们做好核心关键元器件,那么不管什么领域,什么样的应用的机器人,都会需要结构件,传感器,控制器和材料,我们做到技术最领先,成本最有优势,我们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基石,大家明白吗?评判的不是常院士,而是整个行业,是我们自己。关于常院士这件事情,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
元涟漪的话让人有一种力量感,这是得益于过去七年元涟漪无数次的带领大家跨越难关而形成的信心。
看到大家纷纷点头,元涟漪才接着道: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今天的正题。”
众人面色一整,不由得端正起来。
“今天在座的都是我们研发的重要人员,右凯负责机械结构部分,刘学铭负责智能算法,反馈算法这些软件部分,米秋,传感器模组部分,还有新材料部分,匡总!以及我们大屏幕上的是潘总,目前正在欧洲负责我们的一个收购项目。总部由他们带人负责研发和项目开发,我们下面还有生产基地和工厂。”
这部分显然是为Altam开小灶的介绍。
“Lisa打开我们的项目跟踪,大家过一下这周的进展情况。”
接下来的时间,Altam默默无语但实际上脑海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尽管来之前他有准备,现实世界毕竟跟大学里的组会有区别,但是S3系列机器人项目组跟国际大牛的经验让Altam多少心里还是有些优势的,可是世界观依然面临重建。
首先,Lisa打开的项目跟踪系统是一张布满了超多节点的导图。
核心节点是机器人。
然后延伸出机器人的不同结构,手(搬运部分),脚(运动部分),躯干(动力部分),脑(控制器部分)。
在每一个结构点,是需要的机械结构设计,根据不同的精度和重量要求,分成不同的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之下,不同的实验方案,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精度和反馈程度,以及项目的可行成本,新材料的替代优势和开发进度。
每个节点都可能与其他节点形成关联,使得全局的设计理念在不断的碰撞中更新换代。
密密麻麻的仿佛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宇宙。
但是元涟漪和在座的各位显然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宇宙中,他们快速的过着每一个节点,讨论着相关试验计划的优势劣势,可行性以及需要克服的困难。
尽管这套导图涉及的节点数目庞大,但同时又足够清晰和明确,即使是第一次参会的Altam,在足够的背景知识的支持下,也逐渐融入到了讨论当中,虽然没有发言,但是手机上已经噼里啪啦的记了好几条。
Altam不由自主的比较着元涟漪和自己导师的区别。
显然,Dr. Tim Hunter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元涟漪拍马也及不上的,甚至在各个领域,元涟漪也只是半只脚踏入门,跟各个项目的负责人没法比。
但是,从另一方面,Altam也隐隐约约凭自己的直觉感受到了元涟漪的必要性。
那就是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经理,在商业价值上的控制力展现。
有时候商业和技术进步是同一纬度的概念,但有的时候似乎又不是。
比如一款曲轴杠杆,凭Altam的判断是绝不可能用于像S3系列这样的高精度机器人的,但是元涟漪和部门负责人却把关注点放在成本上,基于公司目前工厂现有设备的优势,改进的工艺可以在同等精度下降低70%的成本,这样的成本优势对于中低端市场元涟漪判断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爽快的批复了工艺改进申请。
再比如另一款,传感器模块,目前大部分主流机器人的架构都是边缘计算加中心处理器,但米秋,哦,就是那个部门女负责人,提出了自建传感器集成芯片,把存算一体芯片集成,形成傻瓜式操作方案,作为整体化输出,下游机器人集成商就不用考虑对中心处理器的占用。
Altam在美国也听说过一些人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并且也有企业和机构在尝试,但目前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集成什么样的功能和算法,批量化芯片是否能流片成功,与机械结构控制的融合程度,这些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先进,但不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