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对方只是因为要完成‘奉命一定让侦探社接下委托’的差事,那东京警方那边为何一直没有同步展开对“嫌疑人”的全面调查,只是问完话就让对方离开,对方有什么身份?为什么资料库中没有对方的完整信息?
两种可能:一是对方是外国人,偷渡入境所以没有记录;二是它是什么组织的卧底或间谍,身份是洗过以后的假身份。
但还是有问题,为什么要假借国木田君的姓名和样貌,而且不同步资料?确实,这种事在侦探社面前根本站不住脚,那么再特意委托侦探社就显得很奇怪了。
警方中混入有犯人那边的人。
不,准确来说是犯人属于一个势力渗入警方的组织,案件只是个陷害人的幌子。
不过“嫌疑人”的身份也很有意思,明天入水时顺路去看看吧,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我随手将资料扔回桌上,两张纸实在太轻了,只是挨到桌面又滑落到地上,还带下了另一张资料,一行字露出来——
【父母犯案,入狱前意外身亡,住在福利院五年,一年前被收养,半年前转学进入东京高中学习...】
半年前?很敏感的时间啊...我伸手从地上捞起这张资料,是那位女学生资料的第二面;资料内容没多详细,下面用红色小字批注:【未发现与“嫌疑人”可能有的矛盾或其他关系】
只有几行字的纸张和白纸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满桌的资料中很不起眼。
犯人委托侦探社的目的是什么?
让侦探社与“嫌疑人”产生交集。
我回忆起敦的话。已知:“嫌疑人”与国木田独步高度相似,且熟悉侦探社,不愿意与侦探社产生联系。
有个人在背后操纵,那个人特意假借警察之手委托侦探社调查“嫌疑人”。与并在半年前布局设计陷害对方。
假设失踪的少女是半年前少女连环失踪案的真凶,再次失踪是为了陷害的计划之一,那她犯案的动机是为了?
为自己犯案后逃跑不成而惨死的父母报仇。
但这幕后肯定还有个人,ta在一年前收养少女,并利用对方想复仇的心理操控她办事,半年前开始布局。说起来负责少女父母案件的应该是国木田君...原来是这样...
‘偷换概念’啊。
好一个借刀杀人的手段。我起身来到办公室前翻查,翻出一个笔记本电脑;这种手法让我想起了某个之前不怀好意进入横滨的家伙。
在侦探社往常解决案件中筛查;果然,和我猜的一样,国木田君负责当年犯人的追捕。
那么事情就明朗了,真是意外的好懂;轻轻用手指叩响桌面。
真的那么简单吗?
果然还是要试着了解那位“嫌疑人”才对。我动动手指切换界面……
……
没有,什么都查不到,完全没有这个人来东京前的记录;我翻找着资料库,却一无所获。接着我黑进了交通管制系统,这个可比异能特务科的资料库要好黑些(特务科:……)
根据监控显示,他最早出现在一趟末班电车下车时,时间是一星期前的晚上;通过查询以往电车班次,我成功查找到了该次电车的发起地:
横滨。
哦呀?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